返回
笔墨网
菜单
唯美句子 励志句子 伤感句子 人生感悟 心情句子 爱情句子 经典句子 句子大全

对苏轼说的话

来源:经典句子 发布时间:2024-06-27 09:37:58 点击:59次
笔墨网 > 优美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 对苏轼说的话

喜欢苏轼的朋友们进来谈谈自己对苏轼的看法吧?

蜀学创始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嘉祐元年(1056年)一同到京城开封应举,次年苏轼、苏辙兄弟中进士。当时宋学正在形成之中,学者们大多探求“六经”义理,苏洵也著《六经论》以阐述六经义理其作《易传》未成,于治平三年(1066年)去世,遗命长子苏轼继述。此后苏轼、苏辙虽也开始探究《易》经,但宦途忙碌,进展不大。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为不得签署公事的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次年初到达后,筑室东坡,号东坡居士,过着无职无权的贬居生活。

苏轼以文名世,其间写出不少传世名篇,但将主要精力用于撰写《易传》。除父苏洵未成书的《易传》遗稿外,弟苏辙也将所作《易解》寄来,苏轼经数年的撰述,“卒以成书(史称《东坡易传》),然后十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实是父子三人合作而苏轼总其成。苏辙又将所撰《论语略解》寄来,苏轼“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以后又撰《书传》,史称《东坡书传》。《东坡易传》之成约在元丰六、七年间,可视作“蜀学”学派理论的基本形成。

蜀学学派的特点之一是吸收佛学学说,这本是“宋学”各派的共同特点,而尤以蜀学为甚,即所谓“其学又杂以禅”。苏辙亦曾著《孟子解》、《老子解》《春秋集解》、《诗集传》蜀学学派在宋学三个学派中始终是影响较小的学派。

洛学是程颢程颐兄弟所创,史称“二程”。庆历六年(1046年),其父程珦署理南安军(今江西大余)通判时,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二程时年十四五岁,曾受启蒙教育于周敦颐约半年但同年冬周即调离南安。程颢后来“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说明二程是自己探求近十年后才得“道德性命”之学,并非受之周敦颐。南宋初朱震提出二程师承周敦颐,经朱熹论证,周遂成理学开山祖师。今人辩之甚明。程颢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仕宦不显。

元丰二年(1079年)因反对新法而罢居洛阳,授徒讲学。元丰八年(神宗已死)被召用,未赴而卒,文彦博为题墓称明道先生。其弟程颐(史称伊川先生)同在洛阳讲学授徒。二程学派的基本形成,应即在元丰后期,史称“洛学”,但当时洛学学派成员可能还于他们的门生。蜀学重在著书立说,洛学则重在授徒讲学元祐时期保守派执政,极力贬低新学派,实际上洛学、蜀学两派尚处于刚形成时期,也并无多大影响。

程颐晚年专心著述,元符二年(1099年)完成的《易传》,是洛学学派学术体系完成的标志。他毕生致力于授业传道,门生弟子较多,而且转相传授。但洛学在北宋时始终只是宋学中的小学派。

为什么有人会质疑苏轼的人品?

因为苏轼的人品的确有瑕疵,特别是在对待章惇的事情上,的的确确做的像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被贬海南是苏轼自找的,而且是做白眼狼忘恩负义惹来的祸,不值得同情,因为这是章惇下的手!

苏轼有才学但为人疏阔,喜欢不分轻重乱开玩笑,喜欢大嘴到处喷人,经常有意无意得罪人,他一生的苦难大多数源于这张大嘴。政治立场属于旧党,站在大官僚大地主一边,他反对新党改革,曾说"大家辛苦读书科考,千里迢迢背弃父母和祖宗坟墓来做官,就是为了做官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和各种特权,现在新党改革限制太多,当官的特权大量取消,大家当官当的还有什么意思?"

章惇为人有侠气,帮助朋友不遗余力,他在政治上有才干,是新党重量级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政治才能上苏轼跟他比就是渣渣。

苏轼和章惇年轻时为挚友,虽政治观点分属新旧两党但不影响感情,乌台诗案时,苏轼因平时喜欢嘲讽别人得罪人太多,竟然新旧两党+皇帝都欲置他于死地,全靠章惇到处奔走全力营救,曾当皇帝面驳斥旧党宰相王珪(王珪以苏轼的蟠龙诗暗示宋神宗苏轼有谋反之心),并说动新党王安石以一句"圣世岂可杀才士?"绑架宋神宗不得不放了苏轼一马。

一句话,章惇对苏轼不但有情有义而且有救命之恩,乌台诗案中没有章惇,苏轼不但必死而且很可能有抄家灭门之祸。

可是后来旧党上台,苏轼兄弟为高官,苏轼纵容兄弟苏辙攻击章惇,导致章惇落难被贬到荒郊野外,全过程苏轼不但袖手旁观,章惇被贬后他还写信嘲讽,说什么"我们年轻时都有回归田园退隐的理想,现在你提前实现了理想我好羡慕啊,但你太追求功名利禄,不知道能不能超脱?"(原文: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见下图,是苏轼真迹)。

苏轼此举很小人,导致他们多年的友谊破裂,也使得恩怨分明的章惇对他恨之入骨,所以宋哲宗执政,新党再次上台,章惇又当上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苏轼贬到南方瘴疬之地,并一贬再贬。

章苏反目,绝大部分责任在苏轼自己。

总结,苏轼的人品的确有瑕疵,他的人生苦难大部分来源于他的大嘴巴,真不值得同情。

苏轼对后世大的贡献是什么?

苏轼是北宋的大文豪,他一生宦海沉浮历经人生坎坷,却从未被严酷的现实所击倒,他依然笑对人生。

一、苏轼为保护人民的利益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

苏轼为官清正廉明,爱民为民,政绩卓著,人称“苏贤良”。他性格刚正不阿,为百姓请命仗义直言:苛政猛于虎,如今全国已有二十万虎狼在横行”。惹怒了皇上,得罪了丞相,终被排挤出朝廷。但他所到之处,仍能凭一己之力,维护一方百姓权益,因而深受百姓的拥戴。

二、苏东坡“词”改革,在文学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苏轼的词风不同于以往的婉约派词,婉约词,修辞细腻含蓄婉转,表现手法多用于言情,以一种配乐歌唱的形式而存在。

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词。豪放词格局开阔,气势恢弘,运用诗词一体的手法,不拘泥音律,他使“词”不仅可以用于配乐曲,还能以诗体的形式独立存在,从根本上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三、苏东坡美食方面的贡献。

苏东坡发明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真可谓家喻户晓。一道道美味佳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至今仍在我们的餐桌上居于首位,深受人们的喜爱。

四、苏东坡修建杭州西湖苏堤。

北宋元佑五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他看到西湖疏于维护,水域淤塞严重,直接影响了水上运输,更不利于百姓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苏轼为了改良杭州人民的生活环境、率领老百姓经过数月奋战,疏浚治理西湖。

将浚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畅通的长堤,既解决了百姓的生活难题,又美化了生活环境,真乃造福百姓,功德无量的好举措,可见苏东坡不仅才学旷世,亦有高洁的情操。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把这条长堤命名为"苏堤"。

南宋初期,苏轼主持修建的苏堤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千百年来,杭州西湖的自然风光因苏东坡的诗而名满天下,杭州西湖的文化底蕴因苏东坡而无比深厚,西湖因苏东坡成为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漫步在苏堤,览胜西湖,想象着大文豪苏轼踱步苏堤吟诵着: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品味苏轼的诗句,不禁被苏轼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所感动,他两次被贬杭州,虽身处逆境,依然诗心淡然。

五、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作为哲理思想对人文社会的贡献。

爱好古诗词的人,会认为苏轼大的贡献是文学方面;喜欢美食的吃货们觉得苏轼大的贡献是他发明了许多美味佳肴,为后人作出了贡献;热爱自然山水的人们会认为苏轼大的贡献是,修筑了闻名遐迩的苏堤。

而我认为苏轼大的贡献是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境界!

苏轼说:“我悠然的行走在自己修建的堤路上,我正走向我心中所向,一路上,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晴天、雨天,于我而言并无区别)我心中的西湖永远都是那么美”。

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

是始终保持淡泊宁静一种状态;

是闲庭信步人生路的淡定从容;

是有容乃大的气度与襟怀;

是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精神;

是充满自信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是古往圣贤,进亦乐,退亦乐的大智慧。

结束语,苏轼旷达的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甘泉。我觉得这便是苏轼对后世大的贡献。

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北宋时期成就大、影响深远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因创造出乐观的理智诗境,而确立了宋诗格调的诗人。

苏轼出身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幼好学,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故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二十一岁中进士,踏诗入仕途。当时,正是北宋社会危机四起,各种矛盾日益加剧的时代,一场改变的风暴正来临。苏轼也成为其中一员,写出了《进策》、《思治论》等文,提出一些革除弊病的要求和措施。但他的认识是肤浅的,没抓住“弊病”的要害所在,从而暴露了他的思想矛盾和守旧。故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站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一边,攻击新法。因而被贬杭州、密州等任地方官,复因诗文得罪朝廷,被捕下狱。出狱后为黄州团练使。元祐中,旧党执政,召还任翰林学士等职,又与旧党发生分歧,再次外调杭州。到新党得势,又被贬惠州、琼州(海南岛)。一一OO年,遇赦北还。此年,死于常州途中,时年六十四岁。

纵观苏轼的一生,虽说他在仕途上屡遭打击,锦纶满腹,却怀才不遇,当政者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但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多方面的,这些成就,成为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成功的标志,并使他取得当时文坛的地位。

苏轼同父亲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文从字顺,反映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基本要求和发现方向。他的历史论文和奏议,如《上神宗皇帝书》、《贾谊论》等,明晰透辟,富于雄辩。他的山水游记,如《超然亭记》、《石钟山记》等,把描写、叙述、议论三者融为一体,结构工巧,笔致凝炼,姿态横生!他的赋,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对传统手法灵魂运用,文情酣畅,舒卷自如,象优美的散文诗。他的书札简帖也写得亲切有味。苏轼又是个杰出的诗人。他的诗,现存四千多首,题材极为广泛。主要的,一是反映民生疾苦、抨击社会流弊。在《荔枝叹》中,对贪婪残暴的统治者加以无情鞭挞:“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鶻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干载。”在《吴中田妇叹》中。他描述了“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新泥”的灾年真景,表现了“悲歌为黎元”的可贵精神。而是写景咏物,抒发情怀。写景诗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寥寥数语,勾勒出初春的景色,给人以生意盎然的情趣。咏物诗如《红梅》,《双石》等,借物抒怀,真挚感人。在艺术上,苏轼的诗有独到之处。不少诗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奇妙的想象、出人意表的夸张,把形象描绘得传神生动。有的诗,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突然揭示出深刻的哲理,使人豁然开朗。有的又以议论为诗,矜才炫学,流于议论。

如果用苏轼自己的诗词评论苏轼,你会选哪一句?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大师,他的思想中融汇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精髓,这让他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表现出极强的适应力,无论是横遭贬谪,还是自请外放,都没有让他忘记初心,依然心怀天下;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能“此心安处是吾乡”,不随波逐流但能随遇而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他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漂泊天涯时,他“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如闲云野鹤般自得其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东坡的《临江仙·送钱穆父》,能体现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就是一个没有回程的旅程,只要有一颗达观豁达的心,哪里都有美丽的风景。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有没有一句词突然触动/鼓励了你?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触动了我,也鼓励过我

喜欢苏轼!不只因为他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更因为他荣辱不惊、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

苏轼,那个被当时文坛欧阳修赞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才子,你看他的诗词,首首都光彩照人,璀璨生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或豪放或凄凉的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这些或清新或哲理的诗句,皆是佳句!

但是,触动我也鼓励了我的,是他《定风波》里的那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豪气干云!积极乐观!豁达洒脱!

苏轼的一生,是时人眼中命运多舛的失意的一生,却是后人心中丰富多彩的诗意的一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人还称他为“苏仙”。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和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散文和欧阳修并肩,合称“欧苏”;词是豪放派代表,和辛弃疾一起被称为“苏辛”;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而且他还擅画,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后来的“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随便拎出一样,其成就都是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他二十岁进士及第,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之后就是宦海沉浮,三起三落,把65年的人生过得起起伏伏,波澜壮阔。

宋神宗时,因为得罪新党,自请出京,到过杭州、徐州、湖州;1080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院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后来又被撵出京城,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到晚年的时候,又被流放到更远的惠州、儋州,据说这被贬儋州是当时仅次于满门抄斩的一种刑罚。

宋徽宗时他遇赦北还,却病死常州,终究也没能回到故乡;倒是应了他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宋高宗时被追赠太师;宋孝宗时又被追谥“文忠”。

你看他这一生,奔走四方,起伏跌宕,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是他一直交朋好友,游山乐水,酷爱美食,生生把别人眼中的坎坷不平路,走出了诗情画意,走成了千百年来令人膜拜的姿态!

可以说那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调,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发生何事,他都泰然自若,从容面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这阙词全文,读来顿觉清爽,胸襟开阔;从心里读懂了作者的无畏无惧,旷达超脱。

题目下面有几行小注“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就交代了写这阙词的来龙去脉:苏轼一行人在野外途中赶上下雨,因为雨具被仆人先拿走了,所以大家狼狈不堪;唯独苏轼觉得没什么。这本是件小事,可是平常时见深意,普通处含哲理,雨里的言行心态,就是他对人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精神体现。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说明生命无常,难免有不平和不如意,但是世间事,平常心,等闲视之就好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应该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春天,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那个“沙湖”就在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丝店。

说起他的被贬,那就一个字:“冤”!关于被贬原因,有《涵海本》、《忏花庵丛书》和《台苔溪渔隐丛话》几个版本,意思都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比如他在《湖州谢表》中说“愚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人家就说他妄自尊大、愚弄朝廷;他的诗里有“世间唯有蛰龙知”的句子,人家说他影射皇帝;他的诗里有“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米在城中”,人家说他诽谤青苗法;他的诗里有“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人家说他对新推行的盐法不满……如此种种,纯属欲加之罪!

于是他被捕入狱,因为逮捕他的是御史台的人,御史台院外柏树上常年栖息着乌鸦,被称为“乌台”,所以,苏轼的案子被叫作“乌台诗案”。他在狱中遭了103天的罪,差点丢命;后来好多人求情,尤其是政敌王安石的一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才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他在黄州是团练副使,仅是散官虚衔,还要受地方官监视。而且他的日子清苦,“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为了贴补家用,他还和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种菜种粮,“东坡居士”由此而来!

这是这样艰难困苦的境地之下,他还写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佳作,并在后来去汝州的途中写下了“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佳句!难得的不是这些文学著作,更难得的是这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

想想我们自己,人生路上,有没有被冤枉却无处申诉的际遇?有没有一片真心错付被误解的时候?有没有从高处跌落,感觉难以忍受的时候?

苏轼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难过的时候,难熬的时候,吟一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能带给你几许坚持的力量!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你身处黑夜,要看到星光

“晚上推开窗,有人看到黑夜,有人看到星光”,这就是悲观者和乐观者的区别。苏东坡是看到满天星光,而且为星光也为黑夜吟诗作画的牛人。

呆过了黄州,苏轼又被贬惠州。他依然是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不仅修井建桥,造福一方百姓,还依然吟风弄月,更主要还懂得享受生活!买不起羊肉,就买羊蝎子,发明了烤羊蝎子的美食;买不起鸡和豚,就自己种萝卜和芥兰。你看他在《撷菜》中写的“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他甚至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句子,把谪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应了他那句“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再看看我们自己,求索途中,也曾经历过失败,也曾孤苦无依;也曾对未来沮丧,埋怨命运的不公,世态的炎凉;甚至有时候可能想过放弃。

苏轼是我们的楷模!失望的时候,失落的时候,颂一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平添几分隐忍的韧性!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说人活着要豁达洒脱,要学会苦中作乐自得其乐,把人生活得值得

苏轼在远的儋州写过《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不提名动京师时的风光,不提文坛巨匠的成就,他把人生苦难落魄的岁月当做平生功业;可见,在他心底,真实重要的收获,是在他生命低谷时候的所得。

其实,人生短暂,好多事情,挺一挺就过去了;好多时候,是境由心生!

看看苏轼,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的寂寥惆怅;有“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难忘温情……但总的来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道灵魂的暗线,贯穿了他的一生,让他始终保持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洒脱!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可以概括苏轼的一生,也触动和鼓励了我!我希望也能触动和鼓励读到此文的你!

人生难免有风雨,可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能做的就是尽人力,凭天意,“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世界以歌”!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把它当作人生路上的座右铭,风来时雨来时,它会成为你心头的一把伞,护住你希望的星星之火,不灭!

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谢谢啦!

(图片如侵权,联系删除)

苏轼是四川人,那么苏轼上朝觐见也说四川话吗?

苏轼肯定说的不是四川话。因为今天的四川话和苏轼那个时代的四川话完全不是一回事!今天是四川话实际上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后杂取湖广陕黔等地方言的新方言,原来的四川话因为元末明末两次大的屠杀而消失殆尽。

苏轼在其《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究竟有何赞誉?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四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对韩愈的千古赞誉。这里只谈:“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指“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因为骈文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趋于堕落。

到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上一篇:120期歇后语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经典句子

经典句子相关栏目

推荐经典句子

  • 冯明的回忆微信说说(南来北往的风南来北往的人匆匆而过)
  • 十指连心的痛句子_摘抄精选
  • 深情厚谊造句子_2024精选
  • 形容自以为是的人经典句子_摘抄精选
  • 悼念舅舅去世的句子_短句精选
  • 女儿是爸爸小情人句子_短句精选
  • 母爱泛滥的句子_说说精选
  • 亏欠父母的感恩的句子_短句精选
  • 新经典句子

  • 对苏轼说的话
  • 120期歇后语
  • 新郎对岳父说的话
  • 表扬一个人的话
  • 听信别人的话
  • 日行千里未知倦歇后语
  • 有意境的话语
  • 感谢朋友支持工作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