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学前该和他谈些什么?
这是一个好的问题,也恰是很多家长容易忽视的问题。孩子考上大学了,全家欢喜,亲友们道贺,但极少有人问过孩子:“你对今后读大学有哪些考虑?”“你对大学四年有什么规划?”事实上,通过一系列问,可以初步了解孩子是否有心,是否是一个有目标和有计划做事之人。
第一,家长需和孩子谈成人这个话题,让孩子做好已成年的心理准备。
近十年来,家长们对孩子成人这个话题关注的越来越少,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普遍都把已经到了成人年龄的儿女仍然当小孩子对待。也恰是观念存在问题,才忽略对孩子进入大学前的成人意识教育。对于年轻人来讲,缺少成人意识感,自然不会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独立。因此,家长在孩子上大学走之前,应该认真和孩子谈一谈他(她)已经成人的话题,并告诉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已经完成了法定的责任与义务,但是我们仍然会保障你正常上大学读书。
第二,家长需要和孩子谈责任心的话题,让孩子今后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业负责。
步入大学后,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孩子自己去独立面对,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必须要做的,父母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事无巨细地替孩子操心。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与学业,就必须要谈到责任心的话题。凡事都需要为自己负责,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的,你可以没有经验,但是你必须要有主见。你拿不定主意时,可以向父母或身边你值得信任的成年人谦虚求教。总之,只为一个目的,把每一件事都有模有样地做好。
第三,要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那里不是享受的天堂,而是你提升能力的场所。
很多年轻人在读大学期间,特别容易受身边同学的影响,看到别人在醉生梦死不学无术,自己也加入其中。那些把大学当成享受的天堂的人,心理并未进入成年期,他们完全没有把好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大学时光珍惜好。或许孩子会问,大学期间需要提升哪些能力呢?至少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拒绝诱惑的自控力,思辨能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肯吃苦重节俭的能力,勤工俭学的能力等。
第四,要认真思考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为此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关于做什么样人的问题,这是很多年轻人意识不到,也不愿意去思考的问题。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才能直面人生的所有困难。做一个气质出色的人,才会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做一个谦卑有礼之人,才会不卑躬屈膝。做一个有自尊能自爱的人,才不会成为势利小人。做一个宽宏大度之人,才不会处处树敌。如果家长和孩子深入谈每一个细节,你会发现孩子很乐于和你交流,并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
结束语:和孩子谈论的话题,无非就围绕自立、自强、做人、做事、社交、学业规划、恋爱、消费、节俭等,让孩子带着明确的目标去面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当然,谈也仅是开始,孩子将来上大学后,家长还要跟踪观察孩子,随着孩子有了大学生活经历和感受,你再分别与之交流这些话题,则更容易给孩子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中国人为什么强调“孝”?在西方子女对父母没有亲情吗?
谢谢邀请,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比起西方来说,中国的传统体系远远要比他们完整,在人们思想上留下的固有的传统,就会深入人心,扎下深深的根基,一代接着一代,自然的就沿袭着传承了下来。
就算中国人再接受外面的新文化,新思想,外来的新事物也很难对它的根基进行冲击。因为新生的事物需要有它生存的土壤,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它生存的土壤,外来者只有慢慢的渗透,也不能使中国人彻底改变旧的传统观念。
中国人的传统讲的是关爱幼童,抚养幼童。尊敬老人,帮扶老人。经过长时期的传承,才形成了传统尊老爱幼的思想体系,它的内容包括忠孝仁义。所谓忠,就是做人要厚道。孝就是要赡养父母,帮扶父母。仁就是用一颗善良的心,平等对待所有的人。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必须得有一颗报恩的心。
中国人为什么会说百善孝为先,说到它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是道德。因为,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得到了父母在百般的呵护中,才能长大成人。
从生命的开始,走到生命的盛旺时期,再从生命的盛旺时期转入到生命的衰竭。不宣扬孝顺父母的话,在年老体弱,即将走到生命终结的这一时期,要是得不到保障,就会感到孤独和无奈,在想象中,这种结局是多么的悲惨啊!传统中不提孝能行吗?只能用道德来规范人们,一代接着一代必须尽孝的行为。
在西方不同,他们有儿女情,也有父母情。只不过他们没有传统的方式,能在思想上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是建立健全法治的硬性框架体系,使人从小到老在抚养上和赡养上,强制性的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沿着法律的轨迹走完自己的一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
今天早上,细雨蒙蒙,一位没吃早饭的老师,安排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去校外买了两个烧饼。孩子觉得自己顶着小雨给老师买早餐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放学时兴高采烈地告诉了来接他的妈妈。哪知这位妈妈听了火冒三丈,当着众多家长和师生的面,吵嚷着进了学校,要找老师评理,说孩子是他家的宝,在家什么活都不舍得让他干,老师却让孩子冒雨出去给他买饭,分明是欺负她的孩子,老师连忙给家长赔礼道歉。
这件事且不说谁对谁错,单从正面的角度分析,不正是锻炼了孩子的吃苦能力吗?家长应该表扬和鼓励孩子这种积极面对困难的行为。
所谓“吃苦”,简单地说就是遭受痛苦、磨难。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适当吃点苦能增强孩子的意志力,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在日本,家长崇尚“吃苦”教育,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因此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每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和老师就会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很多“逆境”。例如,中小学生会经常被老师要求在寒冷的天气中跑步,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少穿衣服,这样孩子们就会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如果冬天走在日本街头,你经常会看到日本孩子们还穿着短衣短裤,这就是日本提倡培养孩子们的耐寒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也有,而且有过之无不及,被称作“鹰爸”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可谓是“残酷教育”。他训练3岁的儿子何宜德在气温-13℃的美国郊外雪地裸跑。4岁让儿子独自驾船出海,5岁开飞机,6岁给50多国元首写信,7岁出自传,14岁大学毕业。期间吃的苦常人难以想象。
不说中国“鹰爸”的“残酷教育”,单就日本的这种教育方式95%以上的中长是持否定态度的,甚至坚决反对。因为中长不会忍心这样做,如果学校的老师这样做了,相信一定会被加上“体罚”的罪名。事实证明,在中国,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怯儒、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其实这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都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困难,何为劳累、何为贫穷。在众多孩子中,吃不得一点苦,意志薄弱的人不占少数。这不禁让中国的家长感到困惑,为什么条件这么好,却不能教育出好孩子?其实家长只要退一步,就能看清楚原因,教育不好孩子就在于“条件太好”。
在美、英、法、德等一些西方,小孩一生下来就单独一屋睡觉;四五个月大就让孩子自己抱着奶瓶喝奶,不到一岁就开始自己吃饭;做父母的不会让孩子乱花钱,而且他们会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借别人的钱,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要遵守这项准则。所以孩子如果想用零用钱就只有帮家长做家务或出去打工,用自已的劳动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西方这样教育孩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自食其力,所以西方的孩子独立性超强,即使遇到困难,也从不依赖父母。
反观中国的孩子,绝大部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八、九岁了衣服不会自己穿,饭不会自己吃,更有甚者家长追着孩子喂饭,一顿饭没有一个小时吃不完。十几岁了还要跟爸妈一起睡,洗澡还要爸妈帮。事实证明,在中国,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怯儒、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其实这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都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困难,何为劳累、何为贫穷。在众多孩子中,吃不得一点苦,意志薄弱的人不占少数。
事实证明,家长越是过度保护、过度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长大真的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学无术,低分低能或高分低能的庸才。习主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因此,家长应该明白,如果孩子吃不得一点苦,经受不住一点挫折,只会贪图安逸,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从小为孩子创设一些“逆境”是有必要的。让孩子明白,世上没有事事如意,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有可能吃很多苦,遭很多罪,这就需要用自己的毅力和坚强战胜困难。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天才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曾经在追求梦想时遭遇过挫折,因此,家长提前让孩子感受人生中的不如意,是为他的健康成长打好“预防针”,更是让他充分展示自我的前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并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
孩子的爱国情怀如何培养?
提出这个问题的肯定和我一样是位教师,其实,在 小学和中学阶段,只要教师的方法得当,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的!
而有直接的方法就是观看爱国影视作品,因为影视作品利用图象和声响技术的优势,很容易对人们造成听视觉上的冲击。我依然清晰记得小时候看露天电影《地道战》的情形,看完之后对日本人恨得那个牙痒痒,好长一段时间我们玩的游戏都是八路军打日本鬼子。
鉴于我的亲身体会,走上讲台之后,我自然而然地就选择了用观看爱国电影并结合主题班会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每每都能取得不错的果。
印象深刻的是我组织学生观看冯小宁导演的《红河谷》。这是部很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它以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为题材,这场战争在西藏史料中,也被记载为“木龙年战争”。影片揭示了殖民主义的无耻嘴脸,让人们去思索文明的霸权与生存问题。英帝国主义殖民者妄图用他们的工业文明来取代一切,用他们的船坚炮利来征服世界,他们企图把西藏作为侵吞东方古国的跳板,对这里伸出了罪恶之手。
影片使人震撼的是藏汉两族人民面对残酷的侵略毫不退缩,舍生忘死与凶残的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他们的血肉填满了苍茫的红河谷,他们用生命谱写的这一曲壮歌,让我们感受了藏汉一家的深厚感情,还有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和民族的满腔热血。影片与其他抗战影片不一样的地方是影片里的汉藏两族同胞同仇敌忾,没有一个叛徒。
感人的场景是宁静主演的格桑怀抱受伤的雪儿,面对“文明的使者”、自己曾经救过的罗克曼向他伸出的“援手”,唱着藏旅的格桑怀抱受伤的雪儿,面对“文明的使者”、自己曾经救过的罗克曼向他伸出的“援手”,唱着藏族的祝酒歌,含笑打燃罗克曼送给他的打火机,抛向遍地的火油。一阵巨响过后,古堡在一片浓烟烈火中消失。当时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看哭了!后来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班会中,他们踊跃发言,表达了各自的爱国观点,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部影片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他们写作的话题!
--------------------------------
本人已经从事中学一线英语教学20多年,擅长零基础教学和培优,有丰富的实战教学经验,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随手关注一下或评论区留言吧,谢谢!
孩子11岁了,这两年特别叛逆,故意和我对着干,我咋让他听我话?
我是三番麻麻,一个在教育行业工作快十年的老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11岁的孩子这两年叛逆这个问题,丫头想说的是:
11岁有可能会叛逆,除非孩子特别早熟,不然9-11岁的孩子心思还全部在玩上面
11-15岁的孩子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对于孩子处于这一时期并出现叛逆的家长,我们首先反思的应该是自己。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十有八九的孩子叛逆的根源都来源于反抗。
就像***说过的“哪里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鲁迅说过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忙”。
孩子的叛逆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一味的顺从家长,而是开始自己思考,希望自己做决定,赢得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这是好的现象,总比在沉默中走向灭忙好很多。
那么当孩子出现这种意识后,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要再将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或者是什么都不懂得小婴儿,要相信此时的孩子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要我们家长引导得当的话。如果还是一如既往的执行原有的教育方针,那么轻则亲子关系破裂,重则家毁人亡。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我们家长的控制欲。控制欲是一把杀孩儿于无形的宝剑,因为他们无从反抗。
从孩子一生下来,我们就先天的把他当成弱势的一方,什么都需要依赖自己的帮助,那么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了替孩子做决定,并冠以“我都是为你好”的美名,殊不知这样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控制欲,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是处。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需要的是放手。
龙应台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要放手,且潇洒的放手。为了不在一瞬间突然放手让自己产生钝肉感,那就在他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放手。
放手让他学会走路;
放手让他学会奔跑;
放手任他摔跤;
放手任他成长……
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个度,那么甜蜜和谐的亲子关系会是你和他一生的美好记忆!
你听过感人的一句话是什么?
***说的”人民万岁”!
如何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你看,又出现问题了。
这个提问好像有文字说明或图片说明,唉,我电脑没有显示,只能无的放矢了。
请问:小朋友多大?
如果能够识文断字了,我就开始指导如下啦:
首先,一定,要教育他(她)钱是好东西。别笑。
世界上出人才和商业精英比较多的民族犹太民族从小就是这么教育小朋友的哦。您先教育他(她)咱们中国式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让他(她)背诵。
为此,免费送上文书001语录:一个长大了还不知道钱好的青年不是好青年。
其次,您带他(她)去自然界,让他(她)看鸟妈妈或爸爸如何捉虫子,如何喂养小鸟的,让他(她)看看小鸟嘴张的多大;去农村看农民伯伯种田如何耕地、耕田等等,如果您想足不出户,就能够看清楚的,上网查询搜索上述视频,播放给他(她)看。我强调要反复看哦。
再次,您带着他(她)去呼吸化工厂的味道,远远的别伤害小朋友;或您晚间带他(她)去看(听)园区工业加工企业的场地和声音及劳动者忙碌的身影;有条件的,带着他(她)事先佩戴好口罩,到有粉尘场地边上(保持距离)看看工人们是如何挣钱的。
对了,您说的小朋友,您从小给他(她)读过故事书吗?至少1000本以上的那种规模。如果没有,就是您的不是了。现在立刻马上补课不迟。
让小朋友从小爱上书籍,知道书中知识多,很重要。
至于价值观,您的任务是:让他(她)知道好坏善恶保护自身就行,其它很多知识,还有老师呢。
不说了。不然砖家真的要对我动砖头了。
见笑大家!
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写作源于生活,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善于观,善于思考,善于积累,善于捕捉信息。学会选择材料,多读多写多练,写好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一事一议。这都是快速提高写作的好方法,不妨这样试试:
一、多观察。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
二、多思考。周围人和事,景和物之间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三、记好笔记。把身边的人事景物特点记下來。这些都是写作素材。好记性,不如滥笔头。
四、要多读。多读好词佳句。多读名篇,多读作文大全,多读文本。广泛阅各种文体书,自然,科学,文化,历史之类的书藉。
五、要多写。写日记,写片段,读后感,观后感,叙议结合。
六、要多练。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写,时时练。这样才能进步。
七、仿写。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模仿别人的写作方法,开头和结尾。如何表达,这是有的方法。
我觉得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一定会有收的。
个人观点,不知正确与否?望读者,同仁给予指正!
你的孩子做过的让你感动的事是什么?
天使的微笑幸福甜蜜
孩子是天使!他们可爱活泼好动,总在不经意间说一些不可思议的话,做一些让父母特别感动的事。看着他认真而严肃的表情,很可爱也很感动。我的儿子从牙牙学语开始曾做过几件小事却让我特别感动,也记忆犹新。 1.爸爸,我爱你。有一次休假我归心似箭往家赶,那时候我儿子才两岁。当夜幕降临,我坐公交车下车那一刻,儿子激动的叫着“爸爸”小脸冻的通红,当我蹲在他的面前时,他一下扑进我的怀里,无声的哽咽,泪流满面,紧紧的抱着我的脖子,悄悄的说“爸爸,我爱你”,那一刻,我心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2.爸爸,请喝水。回到老家,我和我父母下地干农活,汗流浃背,手上磨了好几个血泡。天气热有点口渴准备喝水去,这时我看到儿子端着一杯水慢慢地向我走来,他甜甜的看着我说“爸爸,你辛苦了,喝杯水歇一会儿。”后面他看到我手上的血泡,心疼地用小嘴连续吹了几下,说:“我吹吹爸爸手就不疼了”。那一刻,我泪水在转圈,因为有儿子,今后哪怕受再多的苦累也值得。3. 爸爸,工作注意,您辛苦了!记得有一次下班和他视频,他非要给我唱歌,唱他平常爱的歌“我有一个好爸爸”,歌唱的虽然跑调,可我心里暖暖的,快要挂视频时,他突然说了一句“爸爸,好想你,出门在外别太累,您辛苦了。”挂掉视频那一刻,我泪流不止。家有懂事儿子,虽然身在天涯,家永远是我心中美的牵挂和惦念。为人父母,不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后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友友们,早上好!祝福您们开心快乐,身体安康!???????请多多关注我??????感谢有您们的陪伴!